昆山连续20年居全国百强县首位,花桥镇是昆山乃至江苏对接上海的“东大门”,数字经济、总部经济、研发经济等产业在此叠加集聚,经济发达、城镇化水平高,跨沪苏省域交流活跃。
近年来,昆山市人民法院花桥人民法庭主动将工作重心由办理案件向促进治理转变,持续完善纠纷化解体系、优化司法资源配置、增强群众司法获得感。花桥法庭打造的“多元协同跨域联动绘就基层善治同心圆”,入选“最高人民法院第四批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典型案例”。
立足临沪区位优势 架起区域共治“连心桥”
“花桥法庭的人民陪审员非常了解直播带货行业情况,我们十分认可这份调解方案。”上海某文化传媒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原告某化妆品公司与被告上海某文化传媒公司签订了《新零售服务合作协议》,约定由被告提供网络平台店铺建设及直播带货服务,并支付相关费用1.6万余元。此后,原告认为被告未提供足够场次的直播带货服务,销售额也未达预期,便诉至花桥法庭请求解除合同并退还服务费用5700元。
随后,花桥法庭抽选人民陪审员刘恺参与审理该案。“我长期居住在昆山,同时在上海开办了一家文化传播公司,主营业务是网络直播带货。”刘恺表示,他利用熟知行业规则的优势,积极参与诉中调解。最终,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同意解除合同,被告返还部分服务费并当场履行。
“我们立足辖区毗邻上海的特点,积极推进跨区域司法协作和治理协同,推动自身角色从‘小法庭’向‘大平台’转变。”花桥法庭法官徐华介绍,昆山法院推动选任8名在花桥居住、在上海工作的人员为人民陪审员,发挥其熟悉“双城化”生活的优势,实现近40%的涉及沪苏两地的案件通过调解方式得以成功化解。
此外,花桥法庭还与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法院安亭人民法庭、青浦区人民法院青东人民法庭等开展党建共建活动,深化队伍交流,加强业务联动,促进沪苏两地法庭司法协作机制不断走深走实。
延伸司法职能半径 建强护航发展“桥头堡”
“某医美产业园二期项目停工近一个月了,三家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都等着入驻。”在一次重点项目联席会议上,花桥法庭辖区内陆家镇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通报了相关情况。
某医美产业园建设方与前期施工单位因在工程款结算方式上产生分歧,建设方主张解除施工合同,施工单位却拒不撤场,导致工地停工。
如果纠纷不能得到妥善化解,不仅建设工程、买卖合同等案件会涌入法庭,还将影响产业园的招商引资工作。花桥法庭及时组建解纷专班,全面了解项目情况并分析纠纷成因。
花桥法庭邀请建筑业协会特邀调解员组织建设方、施工方进行前期工程量核算、工程造价对账,并结合相关证据材料,从合同解除原因、双方过错责任、违约金承担等方面进行法律分析,促成双方达成基本共识。
为打消纠纷双方对调解效力的疑虑,花桥法庭建议由建筑业协会特邀调解员出具调解协议后进行司法确认,引导建设方将施工款220万元转入专款账户,待施工单位撤场后,花桥法庭按协议内容向施工单位发放款项。最终,双方调解结案,医美产业园顺利恢复建设。
“与其他人民法庭相比,花桥法庭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护航经济发展的职能作用更加突出。”花桥法庭法官鲍丽娟说,花桥法庭联合安亭法庭、青东法庭,在花桥某时尚创意产业园设立跨省域服务产业发展“融合法庭”,借助两地知识产权、劳动争议等专业化审判资源,共同服务产业园区内市场主体健康发展。
凝聚基层解纷力量 织密矛盾化解“过滤网”
昆山某物业公司是花桥某商业中心项目的前期物业服务企业,于2023年6月退场后,该商业中心又与上海某物业公司签约。因昆山某物业公司迟迟未将预收各类费用188万余元予以返还,上海某物业公司将其诉至花桥法庭。
昆山某物业公司认为,上海某物业公司不具备诉讼主体资格,因此,自行与全体业主结算各类费用。“该案的审理看似是新旧物业公司之间的纠纷,实则关系超千户业主的合法权益。若不能实质化解矛盾,极有可能导致‘一案结多案生’。”花桥法庭法官邹军说。
为“一揽子”解决纠纷,邹军多次组织花桥镇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召开协调会,共同前往社区进行调查、听取业主意见、提出相关建议。其后,相关职能部门指导该商业中心成立了第一届物业管理委员会,并授权上海某物业公司提起诉讼。
最终,花桥法庭经依法审理,判决昆山某物业公司向上海某物业公司支付预收的全部费用。“法院判决可以让上海某物业公司直接与业主结算费用,确保了小区平稳有序,减轻了群众诉累,对法庭表示衷心的感谢。”某商业中心业主代表陈先生颇有感慨。
2023年3月,昆山法院、昆山市陆家镇党委、政府在花桥法庭辖区共建全国首家镇域治理法治服务中心,面向村(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等定期开展基础法律知识、调解技巧实务培训,提升基层纠纷识别化解能力。
“下一步,花桥法庭将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紧紧依靠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加强与多元解纷力量的衔接,强化态势分析研判、解纷能力培育、纠纷联合调处,以高质量司法护航辖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昆山法院院长沈如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