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法治苏州

这个村如何获评全国文明村镇——讲述湖甸烟雨里的振兴故事

时间:2025-07-23 16:13 来源:苏州日报
【字体:


虞山,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常熟市的西部,因商周时期吴文化始祖仲雍(又称虞仲)葬于此而得名。虞山脚下,拥有800公顷水域面积的尚湖,鱼鸟翔跃、民墟栉比。

在这“十里青山半入城,万亩碧波涌西门”,如同水墨画的写意中,常熟市虞山街道大湖甸村产业兴旺、村落和谐,不仅以“湖甸烟雨”的自然风光入围虞山十八景名录,还以农文体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先后获评省级生态村、文明村、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今年5月,该村被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授予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山水之间,红蓝闪烁,汲取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养分,守护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常熟公安机关持续实施主动警务、预防警务,大力深耕民生警务、生态警务,让辖区企业群众安心发展、安居乐业。湖甸烟雨里,高质量高水平的平安建设,成为这块发展热土、这篇振兴故事的生动注脚。


立体防控筑根基 

从“治安洼地”到“产业热土”

走进大湖甸村,从四月的“油菜花海”,到十月的“以稻作画”,月月有美景、季季有瓜果,充满水乡韵味的田园意趣,让暂别城市喧嚣的游客流连忘返。

看着眼前的灯火与繁华,谁曾想到,三十年前的大湖甸村,还是个偏僻荒凉、治安不靖,连出租车司机都不愿多作停留的小渔村。这幅光景,深深刺痛了村支书缪钧的心。

常熟是改革发展“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看着邻村依托乡镇企业、集体经济走上了致富之路,而大湖甸村身处太湖流域生态保护区红线内,工业之路被锁死,生于斯,长于斯的缪钧把目光投向了熟悉的碧波和青山,发展农文旅产业的念头就此种下。

有了梧桐树,如何招来金凤凰,“安”字最重要。从那时起,“安全是发展基石”的理念,就深深根植于大湖甸村老老少少的内心之中。“警”跟发展,派出所闻声而动,从民警进村定点办公,到社区民警进村委班子,再到“网格联动”大事小情共商议;从民警单打独斗走访,到广泛发动群众排隐患,再到组建联巡小队穿梭于田间地头日夜守望。三十年来,警民携手,让大湖甸村的治安越来越好。

今年58岁的社区民警杜建军经历了从“巡逻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到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转型升级。他说:“以前,我们迈开铁脚板,围绕治安重点区域,‘一点一策’设置必到点、必巡线,布设警务室、服务点,群众在哪,工作就延伸到哪。”

如今,老杜又有了新战友。在空中,警用无人机战队围绕大湖甸村及周边划定了5条巡航路线,巡查画面被实时传输至警务室和派出所的指挥大屏上,助力开展空地一体巡防、智能识别各类安全隐患。无人机还搭载喊话、照明、抛投等装备,快速策应现场救援等警情处置需求,确保风险早发现、早处置、早消除。今年上半年,大湖甸村的治安案件受理数同比下降18%。

全天候的守护,让大湖甸村及周边的游客越来越多、名气越来越响。省级非遗“湖甸龙舟”被唤醒,“常熟田”大地景观拔地而起,皮划艇、桨板等休闲运动基地应运而生,农家小院、闲置农房摇身变成特色民宿、文创工作室……大型文旅活动年均30余场、接待游客年均百万。2024年,大湖甸村所在的虞山尚湖区域内的文旅总收入超4000万元,再创历史新高。


法治铺就善治路 

从“只管自家”到“共同致富”

“缪书记、杜警官,要不是你们,我这农家乐早黄了。”谈起五年前的那场争执,村民老周记忆犹新,村里首个龙舟渔家乐项目差点因此“泡汤”。

随着群众旅游需求和消费习惯的改变,村里的能人老周决定将传统以“品湖鲜、住农屋”为主的渔家乐,升级为“吃住游玩”一站体验的新型民宿。经营范围扩大了,对场地的需求也更大了,就在老周带着施工队进场,准备拆房扩建时,邻居老李找上了门。

“你私盖房子,挡我家风口了,赶紧停下来!”老李激动地挡在了挖掘机前。

在发展的历程中,老周的遭遇并非个案,面对新机遇,新冲突、新矛盾也与之俱来。针对股权分配、土地归属、消费纠纷等难题,大湖甸村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法育人,把影响发展的风险隐患化解在初始、消除在萌芽。

缪钧和杜建军闻讯赶到现场,和他们一起来的,还有驻村律师。律师援引法规明确:“扩建须依法审批,阻挠合法经营亦属侵权!”缪钧耐心劝解:“老周想带大伙增收是好事,老李的诉求也在理,得找两全之策。”杜建军同步联系街道规划部门现场勘测。最终,老周承诺补办手续并优化设计,老李在权益获保障后撤回了阻拦。这场冲突在“民警统筹+律师支撑+乡贤协同”的模式下成功化解。事后,村里顺势完善了《集体用地产业发展审批指引》,为后续项目立下规矩。

“调处一个纠纷、解决一类问题,订立一项制度、教育一方村民。”缪钧说,发展必须坚持法治,这样才能长久,才能兼顾各方权益,赢得群众支持。

在社区民警和驻村律师的参与下,大湖甸村陆续将“诚信经营”“安全生产”等内容融入村规民约,创新“法治积分”管理,将守法履约、配合排查与村民切身利益挂钩。如今,对于享受发展红利的村民而言,“办事依法、遇事找法”已成为一种深层共识。

大湖甸村的生动实践,是常熟公安创新构建“全周期、全链条”矛盾纠纷化解新机制的一个缩影。在线上,社区民警每日依托“数字门牌·纠纷前哨”模块,精准签收、分类流转、联合处置各类警务、非警务纠纷,联动法院等部门打造“共享法庭”等阵地,通过“一纠纷一档案”实现闭环管理,年内高效解纷2300余起;线下,常熟公安联合民政、人社等16部门组建“情创平安红色联盟”,聚力共研共治突出问题,依托“警网融合+精网微格”机制,织密由350余个警格与1500余个社区网格组成的联动网络,推动力量、信息、风险、隐患“五联”,将“治理末梢”打造成敏锐“平安前哨”,确保苗头“早发现、小处置”。全市矛盾纠纷调解率常年保持在97%以上的高位运行。


全域聚力护青绿 

从“靠山吃山”到“巡山守山”

镜头聚焦波光粼粼的尚湖。生态义警徐伯轻驾小船,穿梭于潋滟湖光之上,专注清理着湖面浮萍。岸边,民警操控的无人机悄然升空,将湿地实况实时回传;义警的对讲机里不时响起协同指令——这幅警民联动、人技协同守护母亲湖的和谐画卷,正是大湖甸村生态保护的日常图景。

令人感慨的是,眼前这位一丝不苟的守护者徐伯,年轻时曾是远近闻名的“捕鱼达人”“打鸟好手”。从笃信“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到成为守护绿水青山的坚定一员,徐伯的人生轨迹之变,映射着这里生态保护理念的深刻变革。

如今,在常熟公安的积极引导下,86名如徐伯般转变观念的村民志愿者,组成了“涓滴守护”巡逻队与“绿动我心”宣讲队。他们巡护的身影是湖畔最美风景,宣讲的声音浸润着农家小院,昔日的自然资源索取者,正蜕变为生态家园的忠实守护人。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首批国际湿地城市之一,常熟湿地总面积达3万公顷,有多达4000个湿地。为切实守护好这一城青绿,常熟公安科学构建了覆盖国家湿地公园、省级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重要湿地直至湿地乡村的全域五级保护网络,并对应形成“市局、警种部门、派出所、警务室、社区民警”层层压实责任的五级守护架构。在此基础上,联合农业农村、资源规划、市场监管、检察院等部门成立生态保护联盟,建立起信息互通共享、疑难问题会商、执法行动联动、普法宣传协同的闭环工作机制,有力推动了生态保护从单一部门执法向多部门综合协同治理的转型升级,全域联动参与生态保护的生动局面已然铺开。

2024年,常熟生态质量指数(EQI)升幅高居苏州首位。生物多样性调查记录物种达1622种,生物多样性指数(BI)攀升至33.0163,重点生物物种种数保护率高达95.7%,稳居全省第一方阵。更令人振奋的是,在全省率先开展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中,常熟市GEP总值高达1991亿元。

从徐伯手中的船桨,到民警操控的无人机,从志愿者巡逻的脚步,到部门协同发力的机制,生态综合治理实践,正让“一城山水”的生态底色愈加鲜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全社会看得见、摸得着,并愿意用双手去捍卫的美好家园和致富根基。

相关文件: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