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是城市的血脉,车流是城市的脉搏。每一次出行,都承载着对平安归家的期盼,也牵系着万千家庭的悲欢。
近年来,随着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数量持续增长,交通事故纠纷日益成为基层司法实践中的重要议题。2024年8月,在昆山市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综合服务中心内,交通事故一体化融合法庭正式启用,一支响应迅速、业务精湛的审判队伍就此建立。
在司法为民的道路上,昆山市人民法院道交团队以机制创新与司法温情重塑解纷流程,努力让融合法庭成为当事人放下争执、走出困境的“终点站”。
从“分流”到“共治”:让正义提速不减质
面对不同类型、不同诉求的交通事故纠纷,法庭构建起多层次、精细化的分级调处机制,形成了一套举重若轻的处理智慧——
对于简单案件,通过“视频快处”平台在线协商,让群众“少奔波、快解纷”;对于普通案件,借助要素表引导当事人明确争议,由调解员在诉前介入,化干戈于初起;针对同一保险公司的多起案件,采取“集中审理+统一释明”模式,让理赔更透明、维权更安心。
而那些情理法交织的复杂案件,尤其考验司法的智慧与温度。一起交通事故的悲剧中,74岁的谭某驾驶三轮车与轿车相撞后身亡,交警认定谭某自身承担主责,轿车车主王某负次责。谭某家属向王某及保险公司索赔45万元,但王某并不认可该索赔金额,案件陷入僵局。
面对难题,道交团队立即启动“行政参与+人民调解+法官指导”三方机制,联合公安局交警大队事故处理中队、司法局人民调解委员会共同介入:民警精准核实事故事实;法官依规计算赔偿数额并援引类案释明法律,明确谭某死亡的相关赔偿均在保险范围内,王某个人无需承担;人民调解员融情于理,反复沟通……最终,当事人回归理性协商并达成一致,保险公司顺利完成理赔,纠纷得以实质化解。
“多部门联动已经成为我们处理疑难复杂案件的常态,大大提高了纠纷化解效率。”昆山法院立案庭副庭长汤秋婷介绍。2025年上半年,借助该类机制,道交团队协助交警部门成功调解涉死亡交通事故纠纷52起,总赔偿金额超2800万元。
从“垫付”到“直赔”:司法照亮危难时刻
垫付难、赔付慢,曾是许多事故家庭面临的双重困境。2024年9月,在交通事故中受伤的甘某急需接受手术治疗,却无力承担相关医疗费用。按照以往流程,甘某需先自行筹钱垫付、事后再向责任方和保险公司索赔,过程漫长而煎熬。
然而这一次,道交团队迅速启动“先行调解+医疗费直赔”机制,协调保险公司直接将1.75万元医疗费支付给医院,解决燃眉之急。治疗结束后,团队持续跟进,最终促成保险公司一次性赔偿各项损失15.69万元,彻底卸下了当事人的经济与心理重担。
这项在苏州地区范围内首创的“医疗费直赔机制”,源于对群众急难愁盼的深切回应。在昆山市委政法委统筹下,法院联合公安交警部门、卫健委推动三家主要保险公司与昆山医疗机构签订直赔协议。2025年上半年,该机制已惠及428人次,直赔金额达862万元,真正实现“伤者先救治,保险直接付”。
司法的力量,正以最踏实的方式,稳稳托举起普通人生活的希望。
从“解纷”到“治未病”:法治力量向前一步
道交团队将释法说理嵌入立案、庭前、庭审、判后等各个环节,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答疑解惑。法官们不仅于裁判文书中讲清法理,更在沟通中讲明事理、讲透情理,既解“法结”,又化“心结”。
但法庭的使命,远不止于个案的定分止争。
道交团队的脚步迈出了法庭,走向更广阔的预防前端。在保险公司理赔后向非机动车追偿的系列纠纷中,法官发出法律释明函,促使保险公司走出“程序”困境、批量撤回起诉;针对台风吹落小区内老旧设施致车辆损害的情况,向物管会与社区发送司法建议,扎实推进安全隐患治理;在涉外卖员交通事故化解后,深入“红黄蓝”外卖驿站开展交通安全普法,从源头降低事故风险;担任人民调解员法治培训讲师,深入浅出讲解《民法典》侵权责任编的适用,提升基层解纷能力……
“我们还整理了典型案件与高频多发问题的‘百问百答’,从收案起就注重案例培育与普法宣传,让裁判的价值被看见、被听懂。”汤秋婷补充道。
自2025年6月起,昆山全市交通事故类案件集中由交通事故一体化融合法庭审理。有条不紊运转的背后,是一支高效专业的团队:汤秋婷法官内外协调、统筹全局,沈蓝法官经验丰富、判断精准,杨荣丰法官擅于调解、释法透彻,三人配合默契,凝聚成团队的核心力量。
法官身后,三名书记员扎实辅助,五名来自调解组织、保险公司与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员驻庭开展日常调解,形成“3+3+5”的协作矩阵。
平均结案时间同比缩短2.5天,调撤率升至62.62%,上诉率与发改案件数量持续下降……逐步优化的审判质效数字,是道交团队用专业与关怀交出的答卷,更是司法效率与温度的真实映照。
从医疗直赔到多元化解,从精准分流到全程释法,昆山道交一体化融合法庭始终以创新回应期盼,以专业承载信任,以温情守护人生。这里,是纠纷解决的“终点站”,更是司法为民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