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法治苏州

吴中普法结硕果 法治信仰润心田

时间:2025-09-11 18:01 来源:法润吴中、苏州法治
【字体:

“八五”普法期间,吴中区深入贯彻“法润吴中”理念,深度融合吴文化地域特点,形成党委领导、政府实施、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大普法”联动格局,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使法治成为吴中区高质量发展和人民幸福生活的坚实底色。

完善工作体系夯实法治建设根基 

统筹规划部署。将普法工作纳入吴中区“十四五”发展规划,法治吴中建设“一规划两方案”列明“八五”普法核心内容,统筹推进法治吴中、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

健全制度体系。出台《吴中区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制度文件。编制年度普法责任清单,明确6项共性普法指标及64项165类个性普法指标,常态化开展普法责任制履职评议活动。


凝聚工作合力。严格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实现吴中区各部门、镇(街道)年终述法全覆盖。强化人大、政协监督指导职能,“八五”普法期间,吴中区人大听取审议“八五”普法专项工作报告3次,组织专题调研4次,督查、视察部门法实施情况20余次。

深化分类普法提升全民法治素养 

强化关键少数引领。印发《吴中区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共性综合清单》,持续落实区委中心组学法、政府常务会议学法、行政执法人员学法考法机制。举办习近平法治思想暨强化行政执法能力建设专题培训班,“八五”普法期间累计覆盖1200人次。

筑牢校园普法阵地。吴中区中小学校法治副校长配备率达到100%。举办国际教育园法治文创季活动,开展法治非遗进校园活动。组织参加三届苏州市“清朗杯”青少年法治辩论赛,在第八届全省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中,两人获一等奖,一人获二等奖。


优化涉企法律服务。印发《吴中区规范涉企行政执法“十项举措”和“十个不准”》,以执法监督硬措施护航“企业敢干”软环境。建设法律服务产业园,促进法律产业集聚发展。举办法律服务产品创新大赛,开展公益直播系列法律讲座。组建涉外法律服务团,设立8个涉外法律服务联系站点。建立科技创业园、机器人产业园“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常态化开展法律服务进园区活动。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施劳动者技能与法律素质双提升工程,创新打造“社保微课堂”及“吴中社保访谈间”网络直播平台。设立调解工作室、金蓝领人才法律援助工作站等法律服务点,深入工业园、集宿区、工地及招聘会,开展“农民工学法活动周”“安全生产月”等专项活动,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精准输入法律服务。

深耕法治文化,擦亮吴地法韵名片 

拓展实体阵地。高标准建成吴中区宪法主题公园,设立4个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打造区域法治文化新地标。深度挖掘本地文旅资源法治元素,精心打造4条公民法治素养提升实践路线,开设“苏法宝法治云游吴中”专题栏目,扩大实践路线影响力。

创作精品力作。广泛征集32件优秀非遗法治文化创意作品,并在吴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机关学法驿站举办专题展览,其中16件作品在苏州市比赛中获奖,4件作品入选江苏省法治非遗作品云展播。摄制法治非遗文化宣传片,举办机关法治主题书法展。


开展品牌活动。策划实施“宪法宣传周”“民法典宣传月”“农民工学法活动周”等主题活动,举办送法进工地、非遗法治文化市集等品牌活动。指导各部门打造“一机关一品牌”,形成法院“小吴法官说法”、检察院“小甪说法”、公安“薪火计划”、市监局“科长精品课堂”等特色项目。

深化普治融合提升依法治理效能 

规范示范创建。加强法治乡村建设,推动打造环太湖法治乡村建设示范片区。发挥“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典型引领作用,提升吴中区民主法治建设水平。广泛设立基层“援法议事”点,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建强骨干队伍。深入实施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全区共培育“法律明白人”1799名,实现“1网格2人”全覆盖。创新推行“3+3+N”培训模式(区、镇街、村居三级联动;集中、网络、自学三式结合;面向调解员、网格员等N类人员分类施训),实现培训全覆盖。全面推进村(居)法律顾问与“法律明白人”结对帮扶与专项培训,实现结对率、培训率“双百”目标。

做实惠民工程。持续组织“关爱民生法治行”活动,累计实施法治惠民实事项目36项。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严格落实“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设立太湖生态岛巡回审判点,联合吴中区人大常委会、监委、检察院建立生态环境协同监督机制,为生态岛建设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相关文件: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