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太仓市重点企业厂区周边,一场静水深流的变革正在发生:以往上下班高峰常见的电动自行车头盔未佩戴、闯红灯等乱象显著减少,企业门前交通秩序井然有序。变化的背后,是太仓市交警对全市道路交通文明工程提升行动的迅速响应与精准落地。根据全市部署,行动剑指“车辆闯红灯、电动车不戴盔、行人闯红灯、车窗抛物”四类不文明顽疾,太仓交警以“百企千员”行动为支点,撬动警企共治,为文明交通注入强劲动能。
高位响应
从市级蓝图到太仓落子
根据苏州市委市政府对道路交通文明工程提升行动的高规格部署,剑指车辆行人闯红灯、电动自行车不戴头盔、车窗抛物等“城市顽疾”。方案旗帜鲜明地要求全市公安机关强化“社会协同共治”,特别指出要“强化警企联动共治”,以千人以上大型企业为重点,推动企业落实交通安全主体责任,将员工文明出行纳入内部管理,并在厂区门口开展劝导。
太仓,作为苏州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企业密集、员工众多,涉企通勤交通管理压力显著。面对市级部署,太仓交警没有停留于简单复制,而是敏锐捕捉到辖区特色:企业是交通参与的重要单元,更是文明培育的关键源头。传统的“路面严管”虽不可或缺,但若能激活企业内生动力,将管理触角延伸至厂门之内、员工之中,无疑能事半功倍。于是,“安全企航益企共享”的“百企千员”行动应运而生,精准聚焦企业厂区周边秩序混乱、员工安全意识薄弱、涉企事故易发、专业服务供给不足等痛点,将市级“警企共治”的普遍要求,转化为具有太仓辨识度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机制创新
四大支柱激活共治潜能
随着覆盖32家重点企业、近百名安全负责人的“服务枢纽”正式启动,太仓警企共治的四大核心机制同步构建,精准对接并深化了市级行动方案中的共治要求。
“互通互联”机制:打通信息与诉求“双循环”。交警部门变被动等待为主动服务,通过枢纽精准推送路况预警、事故分析、政策法规及业务指南,实现“信息精准滴灌”。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企业诉求闭环响应系统”——通行证办理、设施优化、隐患整治等难题,通过此通道高效流转、限时办结。
“数智安宣”机制:科技赋能精准宣教。太仓首批7家“数智交通安全宣传示范企业”挂牌,交警深入厂区,利用电子屏、内部App、线上课堂等渠道,开展56场场景化、互动式宣教。利用“慧眼”智管平台,精准捕捉企业员工高频违法行为(如未戴盔、闯红灯),并通过系统定向推送警示教育信息,实现了对市级“精准宣传”“短信提醒”“分级分类管理”要求的创造性落地,将科技管维的触角延伸至企业内部。
“共建共治”机制:压实责任激发内力。太仓交警强化对企业安保力量的劝导与处置培训,使其成为厂区门口秩序维护的“第一道防线”。同时推动企业将员工交通安全行为,尤其是佩戴头盔、遵守信号灯等市级重点整治内容纳入内部考核,探索与经济奖惩挂钩。将文明出行内化为企业管理制度和文化的一部分,从源头上减少交通违法,是对市级“探索实行经济奖惩等内部处罚措施”和“依托门前视频监控开展戴盔率测评”要求的实质性响应。
“网格专员”机制:服务下沉精准治理。将辖区科学划分为9个专属企业服务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专属责任民警,变“坐等上门”为“主动下沉”。民警化身“网格专员”,常态化深入企业巡查走访,动态掌握交通状况,精准指导内部安全管理。指导企业建立“自查+管控”隐患联防机制,将安全管理的神经末梢延伸至企业门内。这种“一网格一巡警”的模式,确保了各项文明提升要求能在企业层面得到最直接、最精准的贯彻和反馈。
短短数月,太仓“百企千员”行动以其独特的“警企共治”模式,在打通交管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同时,也为全市道路交通文明工程提升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太仓答卷”。
当交警网格员的身影成为企业园区熟悉的风景,当安全头盔的佩戴从强制要求内化为员工的自觉习惯,当企业大门外的交通秩序焕然一新——这背后是管理向服务的深刻转身,是“单打独斗”向“社会共治”的格局之变。
随着太仓交警计划进一步拓宽企业覆盖面,深化数智赋能,警企联动共治的道路交通文明新图景正徐徐铺展,为苏州“个个讲文明、人人爱苏州”的美好愿景注入澎湃的太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