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靠前一步,预见矛盾“早一点”;主动作为,化解纠纷“深一点”;担当实干,护企发展“快一点”。当前,苏州正推动各级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让综治中心真正成为预防矛盾、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以实打实的行动点亮百姓“平安灯”,护航人间“烟火气”,当好企业发展“店小二”。
从“办好一件事”向“办好一类事”转变
“小区老旧,希望在街巷改造项目中同步考虑小区房屋主体设施的维修。”“小区部分单元门损坏,存在安全隐患,希望尽快安排更换。”“小区物业不作为,导致小区环境越来越差,希望更换物业。”……10月12日,姑苏区开展第50期“社情民意联系日”活动暨“大扫除”“大走访”行动。全区领导干部、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分赴各个社区,累计接待居民群众534位,收集问题诉求1315条、意见建议1758条,现场处理与答复2894件。
“社情民意联系日”是姑苏区常态化开展密切联系群众的活动,也是姑苏区综治中心延伸服务触角,收集、预防和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的重要抓手。姑苏区综治中心主任周亮介绍,依据姑苏区《关于强化社情民意联系机制化解社会矛盾风险的若干举措》,区综治中心做好对“惠姑苏”社情民意信息平台的实时关注,每月对矛盾风险问题事项处置情况进行研判分析,督促办理,加快推动事项闭环办结。同时,区综治中心联动街道综治中心对在常态化走访时重点排摸的邻里纠纷、情感类纠纷与经济类纠纷叠加等线索,开展研判分析,及时处置化解。
巧借“社情民意联系日”,最大限度把矛盾纠纷“发现在小、处置在早”,是姑苏区综治中心加强资源整合,提升运行成效的生动缩影。目前,姑苏区综治中心已整合社情民意、人民来访、公共法律服务等16家平台,协调旅游、物业、婚姻家庭等7家专业性行业调解组织,以及教体文旅、民卫等10家区级部门、8家街道行政调解组织和5家心理咨询等社会组织入驻,并协调公安、司法等合力做好6种非警务类突出矛盾纠纷联调联处,形成多元化解合力。
与其他区域不同,姑苏区城市规划建设起步早,存在老旧小区、城中村改造等一批历史遗留问题,百姓的诉求集中在小区环境、物业管理、交通出行、公共设施安全、房屋建筑安全等方面。姑苏区综治中心为此树立“居民群众集中反映的问题不是一个小区、一个社区特有的,同时问题也不是某个部门或街道一家就能解决的”理念,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推动“办好一件事”向“办好一类事”转变,回应民生诉求。今年以来,全区累计化解矛盾纠纷17440件,实现95%以上的矛盾纠纷在街道层面化解、5%左右在区级提级化解。
从“多预见矛盾”向“少遇见矛盾”转变
“现在家里终于清静了,再也不用为空调噪声失眠了。”近日,吴中区城南街道居民王娟(化名)握着社区工作人员的手感慨道。从因噪声纠纷当事人扬言要采取过激手段,到矛盾化解,背后蕴含着辖区综治中心以矛盾调处创新推动基层治理提质的不懈努力。
今年7月,城南街道综治中心通过社区排查发现,王娟被楼下房产中介公司的空调外机噪声困扰多日。综治中心立即启动矛盾调处预案,并应用“街道统筹+社区落地”模式,社区组建帮扶小组负责日常对接,为调解奠定基础。
“王娟因噪声困扰报警数次,且在沟通中多次情绪失控,街道综治中心通过研判发现矛盾有升级风险。”城南街道综治办主任曾正南介绍,帮扶小组每日跟进王娟的动态,同时对接楼下房屋中介。帮扶小组先后8次组织双方协商,但中介以“空调安装符合规范”为由拒绝承担整改费用,协商一度陷入僵局。
矛盾调处核心在于找准症结。街道综治中心遂启动“提级调处+专业赋能”程序,依托区、街道两级综治中心调处平台,联合司法、住建力量组成调解组,调解员以噪声检测数据为依据,结合《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民法典》相邻权相关规定,明确中介公司整改责任,再从邻里美德、社会责任角度劝解,逐步打消其抵触情绪。同时,街道综治中心报请区综治中心,邀请心理咨询师上门对王娟进行服务,帮其缓解焦虑。最终,房产中介公司同意更换低噪声空调。王娟经过心理疏导,情绪也归于平和,还主动提出要参与社区互助活动。
“矛盾化解+状态改善”的双重成效,得益于吴中区综治中心以“预防为先、源头治理”为导向,打造“预见—研判—干预—反馈”的闭环化解体系。该体系全量汇聚多平台数据,建立“民情指数”,定期对劳资纠纷、物业纠纷等重点领域、重点人群、重点区域进行常态化“风险扫描”,通过对数据的量化分析,形成区域社会矛盾风险指数,强化态势感知。依托该体系,全区化解矛盾纠纷1.6万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8.73%。“对能够预见的‘雷点’‘爆点’进行前期干预,主动实现由‘灭火队’到‘防火队’的转变,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吴中区综治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从“单点响应”向“全链护航”转变
不久前,苏州高新区某电子公司与某供应链公司因厂房租赁产生纠纷,双方代表来到苏州高新区枫桥街道综治中心请求调解。
电子公司法务代表认为,合同明确约定租赁期至2025年3月10日,供应链公司2024年11月提出提前退租,还拖欠2024年12月至2025年3月的租金共计32万元。“提前退租实属无奈之举。”供应链公司负责人解释,因2024年下半年业务断崖式下滑,无力继续承租,“但租金应计算至实际搬离日,而非合同到期日。”
针对租金争议,街道“调解联盟”调解员夏雪援引《民法典》第七百二十二条“承租人无正当理由未支付或者迟延支付租金的,出租人可以请求承租人在合理期限内支付”,供应链公司提前退租未获同意,合同仍有效,租金应支付至合同到期日。供应链公司拒绝此方案。
调解陷入僵局,夏雪再次分别与双方沟通:“电子公司坚持全额赔偿有法律依据,但供应链公司当前经营困难,一次性支付可能导致其破产,反而无法兑现赔偿;供应链公司违约事实清楚,逃避责任只会加剧矛盾,甚至面临强制执行。”最终,双方各让一步,达成一致意见。
一起典型的商事租赁合同纠纷,通过综治中心成功化解,既体现了法治精神,也彰显了柔性治理的优势。苏州高新区以企业数量众多、产业结构特点明显的枫桥街道作为试点,创新建立企业“调解联盟”,打造一个跨企业、跨行业的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与业务交流合作的平台,帮助企业消除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司法领域方面的后顾之忧。依托综治中心,枫桥街道为企业开展法治讲座、普法宣传60余场,开展企业调解联络员培训15次,为调解联盟成员单位化解矛盾纠纷40余起。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苏州高新区综治中心还联动苏州知识产权法庭、苏州破产法庭、苏州国际商事法庭、苏州劳动法庭、苏州互联网法庭等专业法庭,打造企业服务工作室,为辖区企业在知识产权、破产保护、涉外商事贸易、劳动争议等方面答疑解惑,提供涵盖事前、事中、事后“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法治服务。
